全国首批!杭州上榜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3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首批33个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名单,浙江省杭州市入选其中。
近年来,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受到广泛关注。杭州能在这一领域率先拿到“国字头”称号,靠的是什么?
加强顶层设计
在此次首批33个入选城市中,杭州市自2018年开始就承担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试点。此后,连续四年将婴幼儿照护服务项目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
为了确保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聚焦设施建设、机构管理、服务质量、人员培训、监督管理等多个环节,杭州市政府的政策统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年来,杭州出台了20余个相关文件并落地实施,构建了“2+X”政策体系,特别是2022年,全国首创出台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建办法和普惠托育机构认定管理办法两项新政策。
政策办法的出台,正是看到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不平衡。一方面,将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基本配套,通过算力算法精准匹配需求;另一方面建立符合杭州实际的不同办托主体适用的普惠认定机制和精细化的财政补偿机制,保障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可健康运营。
普惠托育推进力度大
杭州相继推出了新增托育机构、新增普惠托位、新增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提供家庭育儿公益课堂等举措,建立了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数字化监管服务体系,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普惠托育。
截至今年2月底,杭州市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各类机构1046家(含幼儿园办托),托育服务设施街道(乡镇)覆盖率 97.41%;可提供托位45991个,每千人托位数3.72个,建成投用婴幼儿成长驿站431家。
打造15分钟便捷照护服务圈
依托社区和单位两端,杭州的托育机构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构建了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和幼儿园办托等“5+X”多元化办托体系。
街道和乡镇因地制宜,挖掘资源,将社区普惠托育点融入未来社区(乡村)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整体方案,并引入专业机构进行运营,全市已有73家由社区举办的公建民营普惠性托育园。
杭州也鼓励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现有存量建筑,在达到标准和消防技术规范的前提下举办托育机构。同时,支持幼儿园延伸办托、引导社会办托,打造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就近可及的15分钟便捷照护服务圈。
除了托育机构,杭州还在全国首创婴幼儿成长驿站这一服务载体,每周免费开放5天以上,免费提供家庭养育指导、养育技能提升课堂、育儿指导活动等,有条件的驿站还提供临时托管服务。
全面推广“医育结合”模式
“一套生长发育检测”“一系列家长讲座”“一个签约家庭医生”“一套儿童健康手册”,这四个“一”服务,来自上城区闸弄口街道社卫中心与海贝托育园签订的“医育结合”合作协议。
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杭州市在推动托育服务和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方面,全面推广“医育结合”模式。截至2022年底,杭州市5岁以下婴幼儿肥胖率从2019年的2.41%降至1.85%,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区(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实训基地,统筹推进医疗保健服务、托育服务和家庭养育照护支持融合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保健医生采取责任医师联系形式,定时、定点、定员为辖区托育机构和成长驿站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每2个月至少1次到现场进行儿童保健、膳食营养、疾病防控等技术指导。
“数智托育”成为杭州又一“加分项”
得益于杭州数字化改革,撬动婴育多跨场景整合探索。
目前,“数智托育”2.0迭代升级,围绕托育服务“房、人、资金”三个关键节点,整合托育服务全流程数据,推动就近托、便捷托、放心托。上线“一图通览”,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建地图,精准匹配供需。推动“一键直补”,构建不同办托主体适用的多维度普惠托育认定补贴算法。升级“一键入托”,家长可一键筛选匹配托育机构,一键预约入托体检。推动“一网监管”,探索托育服务人员相关资格证照电子化、食谱可视化和监管可视化。
现如今,随着杭州婴育数字化平台推广及应用,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家长享受到了优质专享的托育服务,也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
拿到国家级示范城市荣誉,杭州自然也不会就此“躺赢”。今年还将有哪些大动作?
今年是杭州市政府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的第四年,全市将新增托位5000个,其中普惠托位3000个,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个,组织婴幼儿家长养育技能提升专业课堂1000场。
下一步,杭州将着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深度发展,通过合理增长托位,深化服务内涵,充实服务内容,规范服务市场,深化“数智托育”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扩大婴幼儿照护服务社会支持和群众知晓,擦亮“善育在杭”金名片。
朗读